大家好,我是兰台。
今天,我们来聊一聊韩国的“明义会”。
那么,什么是“明义会”呢?顾名思义,它指的是那些在明清交替时,不愿接受清朝统治,也不愿剃发易服的明朝大臣和他们的后代。这些人带着子女迁往朝鲜半岛,开始在朝鲜的土地上繁衍生息,直到今天,已经完全融入了韩国社会。尽管如此,他们仍然铭记着自己的祖先曾是从中国迁徙到韩国的。
经过三百多年的繁衍,到了2022年,这些明朝遗民的后代已经超过了35万人。他们每年都会祭奠自己的祖先,并且特别不会忘记明朝的朱元璋、朱翊钧、朱由检等帝王。为了纪念这些先人,他们会穿上明朝的祭祀礼服,根据先祖官职的高低,进行祭祀活动。
展开剩余82%那么,在明朝灭亡之后,有多少明朝官员选择了移居朝鲜呢?这其中的故事可是非常复杂的。
最初,大规模的移民潮出现在1592年的“壬辰倭乱”之后。为了帮助朝鲜抵御日本侵略,明朝派出了2.4万人的军队驻扎在朝鲜,这支队伍一直驻扎了8年,直到1600年才撤回。当时,明朝军队中的一部分士兵因为战斗中的逃跑、受伤,或是其他原因,选择留在了朝鲜。
这批移民可以分为三大类:
第一类,是在援朝战斗中逃亡的明朝士兵。有些士兵因为在战场上表现不佳,或是因害怕战斗而离开队伍,最终决定在朝鲜定居。由于朝鲜在战后急需恢复正规军,并且担心借助明朝军队会让自己陷入被控制的局面,朝鲜方面秘密收留了这些逃兵,并将他们安置在各个重要岗位,如翻译、制造炸药等。
第二类,是那些在援朝战斗中受伤的军官。他们因伤在朝鲜养病,最终决定留在朝鲜,甚至成为了朝鲜的居民。比如施文龙、张海滨等人,他们最终在朝鲜定居,并且逐渐融入了当地社会。
第三类,是那些在战斗过程中和朝鲜女性结为伴侣的明朝将领。许多明朝将领在战后没有回到中国,而是留在朝鲜和朝鲜女性结婚,生下了后代。
这些人经过几百年,也都渐渐地成为了朝鲜的一部分,成为了“明朝遗民”的后代。
第二次大规模移民潮出现在明清交替时期。这一时期,许多不愿接受清朝统治的明朝遗民纷纷逃入朝鲜,尤其是在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大捷后,朝鲜便成了大量明朝难民的避风港。
不仅如此,当毛文龙在鸭绿江设立“东江镇”时,大批来自东北的明朝难民纷纷涌入。根据历史资料记载,单在1622年,朝鲜便接纳了超过一万名明朝难民,且这些人多来自吕城、义州等地,朝鲜本土的居民反而变得相对稀少。
然而,随着清朝逐渐强大,朝鲜不得不向清朝交还这些明朝难民。朝鲜为了避开清朝的追索,采取了“隐匿”的措施,将大部分明朝难民迁到南方,并为他们改名换姓,尽力掩藏他们的身份。
事实上,朝鲜并未完全“交出”这些明朝遗民,而是力图保护他们的身份。尤其是在明清交替的敏感时刻,朝鲜的士大夫阶层还坚信朝鲜是“中华”的继承国,这样的想法促使他们尽力维护明朝遗民的权益。
比如在1668年,朝鲜朝堂决定对95名明朝遗民作出处理时,显宗国王的决策遭到了士大夫的强烈反对。士大夫们坚决认为这些人是“吾父母国之人”,不该被送回清朝。最终,朝鲜不仅没有将这些遗民遣返,反而开始在朝鲜建立专门的祭坛来纪念明朝帝王,并且对这些明朝遗民提供了优厚的待遇,甚至让他们与朝鲜的官僚阶层平起平坐。
这些明朝遗民不仅获得了相对优渥的生活条件,而且还享有军职、俸禄、住所等待遇。朝鲜社会对明朝遗民的优待,甚至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。这也是为什么至今,尽管这些后代已完全融入韩国社会,他们依然坚持每年祭拜明朝的祖先。
然而,随着韩国近现代民族主义的兴起,尤其是在面对日本的威胁时,韩国逐渐开始强调“伟大的韩国民族”,并否定朝鲜曾是中华帝国的附属国。因此,韩国政府开展了一系列“去华夏”的活动。这些活动包括去除汉字、减少中华文化的影响,甚至在一些文化活动中刻意避免中国的历史背景。
这种历史的变迁也让今天的明朝遗民后代面临了文化认同的困境。尽管他们每年依然坚持祭祀明朝的先祖,但由于历史教育的缺失和文化认同的变化,他们对中华文化和历史的理解已经变得模糊。甚至有些中国游客在参观“明义会”的祭祖仪式时,发现他们竟然错误地将清朝的世祖福临画像当作明神宗,误祭了十几年。这种认知错误的发生,反映了明朝遗民后代的文化脱节。
这些后代虽然心怀感恩,铭记祖先的遗德,但他们与祖国的文化联系已经变得越来越遥远。那么,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呢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意见。
END
参考资料:
- 《“明代遗民”:韩国华人历史探微》,崔承现、金惠连,《华侨华人历史研究》2012.1
- 《试论明遗民之东去朝鲜及其后裔世代对明朝之思怀》,孙卫国,《韩国学论文集》2003.1
- 《清代旅朝华侨华人研究》,张璐,山东大学硕士毕业论文
发布于:天津市铁牛配资-按天配资平台-专业配资服务-在线配资开户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